没想到,这届00后大一便开始卷实习了……
暑假接近尾声,不少大学生离开自己的实习岗位,回到校园。
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趁暑假到各报社实习是惯例,今年有些不一样,部门里来了两位大一学生,刚满19岁。同事们惊叹,刚上完大一就出来实习吗?这么早!回忆起当年,大多数人在他们的年纪,都还在校园里“玩泥巴”。
(相关资料图)
大一便实习,在00后中间不稀奇。在校大学生的实习开始时间已呈现明显的前置化趋势。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显示,超过4成申城大学生选择在低年级开始实习。
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把实习作为增加职场经验值的最佳途径,并期望以此获得通向理想工作的钥匙。不过,“卷”实习并非万能,一味随大流也不可取。与其盲目实习,不如先找到兴趣方向,有的放矢,从容实现自我提升。
毕业生在2023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上求职洽谈。赖鑫琳摄
同辈竞争的压力
这个暑假,大学生实习有多热?就在7月下旬,浙江宁波推出2023年度大学生暑期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习活动,提供实习岗位1222个,启动报名一周就收到简历6000多份,个别热门岗位报录比高达44:1。
大二学生小雨上一份实习完成后,便想着把岗位推荐给其他有需要的同学,于是在学校的一个微信群里发了消息。没想到消息发布不到一分钟,就有十几人申请加她微信好友。验证通过后小雨发现,这些人有同级的同学,也有大一新生。
不少学生选择实习,是因为不想落后。“实习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大一学生小葛就读的院校,实习工作经历被写入学生教学规划,算作学分,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找到实习岗位,几年后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
同辈竞争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于现在的“00后”而言,生活在网络时代,“同辈”的概念早已超出身边同学、朋友的范畴,社交平台上优秀的同龄人层出不穷,更加重了这种焦虑。比如,小葛所在的广告学,“卷”实习的氛围格外浓厚,社交平台上,“大一获得4份实习”等经验帖漫天横飞。“刷到这种帖子,不自觉便感到焦虑。”小葛说,“大家都在实习,少一份实习,就是少一分未来求职的竞争力,谁都不甘心落于人后。”
商科学生小李也是被“卷”进来的学生之一。在他原本的规划里,大三再找实习也不迟,后来频繁刷到同龄人的实习经验帖,“他们以后都可能成为我求职的竞争对手,每条帖子都在提醒我,再不实习就来不及了”。大二开始,小李盯紧几家互联网大厂,四处寻找机会,并成功拿到实习录用通知。他已转变身份,成为制造焦虑的“源头”之一。去年11月以来,他开始经营自媒体账号,分享实习经验,已积攒了近1.4万粉丝。他的置顶内容中,19岁、大二、零经验、进大厂、5份实习等关键词,都是当下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这条帖子收获将近1万个点赞和收藏。100多位网友在评论区求教:怎么做到的?需要准备什么?我是不是也可以……
招聘会上,求职者在了解招聘企业信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盲目实习不可取
“卷”实习并不意味着能有好工作。低年级大学生实习时,大多年龄不到20岁,很多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学生身份与社会岗位的冲突。
大学生一开始找实习岗位都不容易,因为缺乏经验,简历也几乎一片空白,他们不得不采取海投策略——小葛的同专业室友在四五个求职软件上注册、申请,向各个用人单位投递了几百封简历,只收到3份面试通知,最终无一录用;求职软件每个账号有简历投递数量的上限,小李便开通多个账号,大概共投递出3000多份简历。
另外,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工作要求有时存在差距。小葛的工作内容是美工设计,她个人独特的设计风格在课堂上被鼓励,因为不符合市场审美,设计稿到实习公司被要求大改、重做。她在媒体机构实习的同学说,课堂上学习的采写编评难用上,工作进度往往困在找不到采访对象的阶段,而这更考验待人接物的经验和方式。
小葛时常感觉,职场对自己并不友善,有时候会陷入自我怀疑,摊派到她手上的工作大多是跑腿、打印,甚至拿快递、订外卖等。而她的同学中,有人在电视台栏目组实习,只能做琐碎的工作,布置场地、采买物资、与艺人对接沟通等;有人在基层法院实习,从送文件、打扫卫生做起,两个月后才接触到文书传达工作。
实习生们介绍,大一、大二去实习时,一般接触不到岗位上核心的工作内容,也很少能得到专业技能上的提升。与此同时,大学前两年是四年中课程安排较多的时期,但实习一般需要“每周至少在岗3天”……类似做法得不偿失,猎头公司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很多应届毕业生简历很好看,大学几年完成七八份甚至十几份实习,不过有的用人单位会专门绕开这些毕业生,尤其在理工科专业,对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要求比较高,实习过多的学生反而缺乏沉淀,容易后劲不足。”另外,用人单位也担心,过早以实习生身份进入职场的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消耗太多,可能很快进入倦怠期。
校园招聘会开启“就业招聘+实习见习”模式,求职者和招聘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也有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小顾就读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个暑假,他参加了学校的支教活动,他明确表示,大学期间没有实习打算。“即便一直埋头学习,到工作岗位后,学到的技能知识可能仍无法应付工作,哪来的精力去实习呢?”
还有一部分学生,实习职业与之后就业无关,更大动力是挣钱。小黄在动画学专业,有较为丰富的艺考经验,最近在画室当老师,辅导儿童绘画;允晨在一所师范类院校学习教育学,暑假到教育机构找了份英语助教的工作。“通过工作换取报酬,而不是伸手跟家里要钱,消费的时候比较‘松弛’。”小黄说。
“实习非常重要,但不是为了拿到一个好看的简历。”职业规划师晓媛说,她不建议学生为了“卷”而“卷”,首先要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形成清晰认知,然后再去了解职场氛围、社会环境,从而探索自己的兴趣、天赋和今后的职业方向。如果能在实习中完成提前试错和自我探索,才算真正有价值。
“早实习并非适合每个人。”在职业规划师瑞妮接触的案例中,有学生才毕业3个月,已有2年工作经验,因为纯粹喜欢搞钱,即便在上学,他也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也有学生想走科研道路,瑞妮则建议他在实验室跟导师做课题,学业上多积累。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打算尽快工作,对于把职业发展定位在市场运用、投资管理等方向的求职者,具备商业思维更容易脱颖而出,那么早一些实习也没什么不好。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瑞妮很认同这句话,她鼓励学生实习,同样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或者出去旅行,“别总在家躺着就行。”瑞妮说,“大学生迟早有一天要走入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做准备,尽可能多尝试,给自己更多可能。”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本文作者:巩持平 王术 范晴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