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制造”力擎中部崛起
从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到建设数字化车间、无人工厂、智能工厂……近年来,南昌大力推进全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坚持走在中部地区制造业崛起前列。目前,南昌市处于自动化及以上水平的制造业企业超过70%,其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制造业企业约占20%。
(资料图)
工业圈刮起智能化技改之风
5月在南昌举办的2023中国(中部)工业博览会,秀出了中部“智造”硬实力。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工博会吸引近18000人次观展,现场成交及意向订单金额达2.5亿元。
简单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工博会的成功,背后是上万家企业在这里找到了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我市围绕“4+4+X”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示范标杆项目改造,出台了《南昌市推动“5G+智慧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技改升级、强化品牌意识,对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技术改造。近三年,共兑现市级技改政策奖补资金约22600万元,其中,2022年兑现奖补资金约9000万元。全力推动主要产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公司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加速工业机器人应用,实现每7秒装配1台产品,劳动生产率提高12%以上;南昌华兴针织实业有限公司5G整烫包装生产车间,实现自动吊挂、自动分拣、自动熨烫,年产值实现提升40%;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AGV无人搬运车自主穿梭,出入库业务实现全自动化,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南昌高新区通过实施“产业倍增计划”,从发展空间、项目配套、科技创新等方面,帮助辖区内企业挖掘新增项目、技改项目,今年以来,挖掘项目16个,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27亿元。
近三年,我市累计推进实施投资500万元及以上技术改造项目730余个,2022年,全市推进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60余个,华兴针织、泰豪科技、华翔汽车等6个5G+智慧工厂项目全面建成。
挖存量与拓增量并举。我市坚持把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找准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拓增量,千方百计挖存量,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壮大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龙头“链主”为重要抓手,聚焦“招大引强”,舞好“龙头”带动“龙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工业大突破。去年年底,南昌发布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首批“链主”企业名单,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入选。
其中,欣旺达项目落地迅速吸引了30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南昌。我市充分发挥欣旺达项目“链主”企业牵引作用,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目前南昌经开区已落户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70余家,形成了以江铃新能源、凯马百路佳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引领,“三电”(电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企业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手抓存量企业提质扩能、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老树“发新枝”、新树“深扎根”。南昌“智造”风生水起,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以集群式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更多“南昌制造”走向国际舞台
今年4月3日,南昌市主导产业商协会成立暨产业集群发展大会举行。南昌市汽车制造产业联合会、航空装备产业联合会、电子信息行业商会、生物医药行业商会、绿色食品行业商会等5个主导产业商协会成立。星火成炬,握指成拳。这标志着我市主导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加快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提升全产业链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的鼓励下,一批率先驶入高质量发展大道的制造业巨头陆续站上发展新起点,带动产业链一同冲向世界。
位于南昌经开区的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厂区车间内,机器轰鸣、火花四溅。连日来,该企业工人抢抓时间,加快进度赶制出口订单。
“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客车出口势头强劲。目前公司累计出口额超2.2亿元,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晗介绍道。
据悉,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持续大批量出口高端豪华客车的国内制造商,截至目前,已有500余台客车在中东地区运营,并成功服务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此外,该公司致力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产品,积极对接欧洲、澳大利亚等区域市场。今年一季度,百路佳客车订单饱和,出口势头强劲。
不只是百路佳,在智能化、数字化的赋能下,越来越多“南昌制造”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2022年,江铃集团整车出口6.5万辆,同比增长92%。其中江铃新能源轿车首次实现出口欧洲,是江西第一回。”江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邱天高说,今年,江铃集团制定了汽车出口“三年倍增计划”,力争今年汽车出口8.65万辆,到2025年实现汽车出口15万辆,推动更多南昌制造走向全球,助力中国品牌畅销世界。
今年3月17日,兆驰股份旗下兆驰晶显1100条COB生产线正式签约南昌,计划到今年年底将新增至1700条生产线,剑指全球最大COB面板厂。“公司在LED芯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全球前三,产品覆盖氮化镓(GaN)蓝绿和砷化镓(GaAs)红黄全色系LED芯片。”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办项目经理王蓉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兆驰高新产业园产业2022年产值突破70亿元。
驼铃声声渐远,汽笛声声轰鸣。越来越多“南昌制造”搭乘中欧班列、海铁联运,乘风破浪,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
为国之重器注入南昌力量
去年6月底,首批南昌造“大国重器”——盾构机在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成功下线。它们被用于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东延以及2号线东延工程项目建设,标志着盾构机实现“南昌造、南昌用”。
盾构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有着“地下蛟龙”的美誉。过去南昌地铁1号线和4号线的盾构机都是从省外运送过来,盾构机体量比较大,运输存在困难且成本较高。“南昌造”盾构机诞生后,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填补了省内高端产品制造业的空白,也带动了本地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本土盾构机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推进我市智能制造向高端攀升。截至目前,15台“南昌造”盾构机在全国各地亮相。
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是我市打造“一枢纽四中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市聚焦“4+4+X”产业体系,坚持“一产一策”“一企一策”,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重塑“南昌制造”辉煌,为全面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兴工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强省迈进贡献更多“南昌力量”。
从“天问一号”探测器电源提供方,到助力神舟十二号空间站“天地通话”;从独步世界的硅衬底LED技术,到成为全国最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的智能终端产业;从腾空而起的C919国产大飞机到“地下蛟龙”——盾构机实现“南昌造、南昌用”,“南昌制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全媒体记者刘彤)
关键词: